Good Articles to Share

[转贴] 不會簡報、沒創業資金、工時又短,為什麼區區五百萬人的丹麥能成為製造業新創的大國?

Tan KW
Publish date: Thu, 26 Apr 2018, 03:22 PM
Tan KW
0 503,880
Good.

原文發表於 知乎討論串

 

《北歐為什麼富裕?》原作者 張弓 。INSIDE 授權轉載。

 

INSIDE 編按:本篇為知乎上五千多讚的爆文,作者為在丹麥大型製造工廠中工作的中國人,針對北歐國家工時短、人口少,卻有相當多高資本密集的製造業新創的現象進行了討論。來自政府菁英的系統性協助是其中的關鍵。

也許很多人和我來丹麥前一樣,都相信西方發達國家的富裕源於一些教科書或論壇裡提到的說法。比如九十年代我們說他們「掠奪」、「吸血」,兩千年說他們「壟斷」、「專利」,現在又有些說法認為他們純粹是「人少」、「賣資源」——從這些理論的進化中倒也能看出中國人民增長的自信和幽默感。

然而在丹麥生活了幾年,再加上工作所需,得像研究標本一樣地研究公司,於是我發現,上述那些原因可能都只講到了現實層面中的很小一塊因素而已。

photo credit: jvs

所以這篇文章算是寫給那些對丹麥經濟為什麼發達感到好奇,並且對未知事物不僅僅存在批判眼光的朋友。由於這個話題太大,我決定先找一個小處下筆,於是創業這個領域自然成了首選。我對在丹麥創業比較熟悉,並不是因為有創業的傾向,而是因為跟著老闆做過不少併購與合作的調查,但受到預算限制,這些調查的目標基本都是小公司。

同時我負責產品上市,丹麥公司在尋找先期客戶時也喜歡和臨近的小公司合作,道理和用小白鼠試藥差不多,雖然當面我從不這樣講。

2015 年,我為了上市前測試一個雲端通訊系統,接觸了一家開在我們公司空置老廠房裡的新創公司。

創始人是個死宅工程師,體重可能是我的三倍。他正職工作的經歷不多,但沉迷航空模型,就是那種一公尺多、價值十幾萬帶微型噴氣航發的鐵皮飛機。2012 年歐盟發表新規定,五年後道路建造中瀝青相關工序不允許使用明火加熱,據說急壞了不少施工企業。

這位老兄卻不知從哪裡得到了這個消息,並且用自己最熟悉的微型噴氣航發改造了一種渦輪,體積比一個電熱水壺還小點,但可以噴出攝氏六百度的高溫氣體。

他用這種渦輪製造了一個手推式的高溫凝固機,因為成本低,推出後大受歡迎。公司 2013 年成立,2014 年出產樣品,2015 年正式上市。第一年訂單就高達 800 多萬歐元(約 3 億多台幣)。

我去的時候,看過公司的宣傳和路演(Roadshow)簡報,都非常專業,但看了一圈下來發現他們並沒有行銷人員。數次接觸過後,我感到對方創辦人也沒有任何製作簡報的基本能力,所以這些行銷素材是從哪裡來的?

結果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們的產品純粹是自行研發產製,但 公司行銷策略居然是丹麥政府幫忙制定的 ,簡報則是通過我們公司採購找的第三方外包。由於這家外包和我們公司簽有協議,所以最後基本沒花多少錢就都搞定了。

之後我和他又聊過幾次這件事情,才發現丹麥政府內部存在一套非常實用、幫助新創公司發展的流程。

具體來講,當你創業時,有一個稱為「Startvaekst 部門」會進行政策講解,還會告訴你一些該產業和市場的短期形勢,讓你想清楚是否要真正開始。這個部分一般負責的都是一線公務員,他們的政策法務知識很豐富,產業知識則相當有限。然而他們會把你的企業登記在官方清單中,同時定期追蹤,看看是否有必要進入下一步諮詢。

一旦新創公司過了這一關,有了團隊、產品和研發路線圖,「Vaekstguiden」這個真正有市場知識的政府部門就會開始介入。一些政府僱用的專家會來到你的公司,用幾個星期的時間幫你做產品定位和競爭力分析。當你的發展計劃經過他們認可之後,國家的資助基金也會到位,第一筆創業基金為 30 萬歐元(約一千萬台幣)。

最後,如果你的公司研發和產品管理都經歷了時間的考驗,那麼政府最大的創業輔助機構將會出場:「RBDC」是一家政府機構,但更像一家專注於天使輪的投資銀行,在裡面工作的高階主管基本都是有實戰經驗的投資和商界人士。

被 RBDC 認可的新創公司,除了能得到高階菁英們的分析支持、許多許多的投資錢潮,更重要的是,能得到最高 3 億歐元(約 100 億台幣)的固定資產調用額度。

具體來說,政府會出面從當地大學或大企業中,協調借用你需要的儀器和設備。如果沒有現成的,政府會出資購買並掛在當地大企業或大學名下。這樣確保硬體和採購能得到妥善的監管和保存,同時萬一生意失敗,大企業和學校這類實體機構也能更方便的為這些固定資產找到其他價值,最大程度降低損失。

看到這些條件,我才明白丹麥作為超高稅率的北歐國家,為何能一直被評為最適合創業的國家前三位。然而這些都還沒講完,在接觸了更多新創公司後,我發現很多創業者其實沒什麼家底──房貸都沒還,手裡現金約六、七萬歐元(兩百多萬台幣),就敢往資本密集型的製造業裡闖了。

我曾經問過其中一些人,你們難道不擔心創業失敗人生就此完蛋嗎?然後我才得知,丹麥政府還有一個同樣龐大的,負責新創公司退出的機構。這家機構的職責就是對創業者提出何時應該退出的忠告,以及降低破產對政府、企業、新創業者三方的影響。

機構的核心部分是由來自全丹麥 25 所律師事務所中負責商務訴訟的 110 位專家律師,他們都和我之前提到的那位副市長一樣,是兼職的志願者。存在的目的就是在一家新創公司完全合乎法規的情況下,盡量消除破產對創辦人的經濟影響。

「我們的每一步戰略政府都知道,出了問題,憑什麼該讓我們自己承擔?」曾經有一位新創人士向我發問。

在此之後,我對公司廠房裡那十幾家小企業就開始關心了起來。曾經我以為他們都只是大公司底下的基礎零件供應商,這種上下游的關係在各處其實都非常常見。

但之後我才發現那裡什麼都有,做挖礦礦山通訊的、做牲畜秤重的、還有大數據分析的,但任何一家都不像是與我們公司的生意有直接關聯。這些小企業,可想而知,基本都是用很低的租金(大部分由政府補貼)在使用大企業集團的工廠設備、辦公室和生產線。但事實上他們得到的實惠遠不止如此,很多小公司其實和集團共用供應鏈,以集團的名義對外採購,並因此享受極低的成本。他們甚至還公開在該大企業中直接拉攏招聘專業人才,集團 HR 似乎也完全不做阻止。

而市中心的南丹麥大學裡的新創公司就更多了。我曾經拜訪過其中一家測試儀器生產商,發現他們不但受益於大學內部的硬體設備和資源,還受益於大學中非常實惠且可靠的人力資源——學生。

丹麥的學生直到 18 歲還被亞洲同齡人甩下一大截,但一到大學畢業,他們的能力就趕上、甚至超過了中日韓台同檔次的畢業生。這是我在帶了兩個哥本哈根大學學生,並和我母校畢業生能力水準對比後作出的結論。

在丹麥,理工科學生都需要學習 40 多小時的產品線管理和市場行銷,以便讓他們更加適應企業的運作模式,而丹麥本身就業較中國更難,大學生在本科就必須有實習經歷,老師也一直會為學生讀書期間能在企業做產學合作專案而奔走。這一切都對新創公司幫助很大,這些小企業和大學的淵源,相比和大企業淵源也許更深,尤其在產品研發階段,大部分新創公司都是在大學孵化的。

在我看來,這些丹麥新創的成功,和他們身邊的大型機構的幫助息息相關。整個過程中,新創公司就像一顆種子,政府作為果農把她放進大學的土壤,待其發芽,再嫁接到周圍大集團的樹幹上,直到最後能夠獨立生存。

但為何地方實體,尤其是企業,還都願意幫助新公司成長呢?唯一的解釋,除了政府宣傳,可能就是大企業的責任心了——在丹麥,許多城市都是完全依託一家企業才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從誕生之日起,似乎已經決定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說到社會責任,事實上中國的大企業也很喜歡用這個詞,而且也有很多城市也是完全依託一家大企業存在的,超過 70% 居民都仰賴該企業在鎮上的一整條製造產業鏈。看起來這和丹麥差不多,但仔細分辨,兩者依然有區別。

中國大企業周圍的小弟大部分都是上下游關係,比如一家農用牽引機的生產廠,周圍有無數鋼鐵生產商、橡膠商甚至電鍍噴漆商。這些大企業通過技術或者通路優勢,把產業鏈最有價值的部分拿走,剩下不賺錢、甚至有政策風險的(比如噴漆,去年中國政府抓環保被關了一堆)則外包給本地公司。真正的大哥吃肉,小弟喝湯。

而丹麥大企業的群聚效應則表現的頗有不同。比如快桅集團(A.P. Møller-Mærsk Gruppen)身邊誕生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風力發電製造商維斯塔斯(Vestas)和海上救援產品公司維京集團(Virgin Group)。哥本哈根毛皮公司(Kopenhagen Fur)旁邊誕生了 B&O 音響、Jensen's 銀器等奢侈品企業。

乍看之下沒什麼邏輯,但仔細分析,這些公司的產品都存在一些關聯:或是共用供應鏈、或是面向相同的市場,大家彼此協同但又都處於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領域。

最好的情況下,一個地區的產品能組成完整的解決方案、共同走向市場,比如我工作的地方,作為老牌工程製造企業,近期扶持了許多物聯網和大數據相關的新創公司,高層說起這些用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Integration」,整合。

丹麥的大公司似乎不喜歡大哥吃肉小弟喝湯的概念,他們更喜歡大哥做主菜,小弟做甜點,然後大家吃一頓更高質量的晚餐。大公司把一個領域交給小公司耕耘,不是因為這個領域不賺錢或者有政策風險。他們更看重的是小公司靈活的流程,以及因此帶來的,在某一個新興領域集中突破的能力。

在丹麥三年,揭開這個最幸福國度的面紗,我發現充滿童趣的氣氛之下和中國並無二致,都是靠一套高效率的制度,和一群菁英管理層在支撐著。作為同時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福利和工作時間最短的居民的國度,丹麥的人均 GDP 依然排行世界前十許多年了。並且,它的支柱產業並非資源或者金融。

看看看丹麥的前幾名產業:「機械、電器設備、藥品、肉製品、光學設備、家具、塑料、魚類、汽車零部件。」

前十大公司中,第六名相當於國家電網,第十名才是丹麥銀行。其他八家公司,來自八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並且沒有一家石油或網際網路公司。仔細想想,其中意義令人瞠目咋舌。

而我今天說起的「創業」,其實也是這高效率制度與菁英管理下的一環。事實上這個制度的意義遠不止為丹麥拿下一些諸如「世界上最適合創業國家」之類虛名,它的的確確影響著丹麥的經濟運行。

在創業成功率和 10 ~ 100 人企業經濟規模等資料中都有體現。就在這幾年,有好幾家丹麥新創公司實際上已經起飛了。其中奧登斯(Odense)的某家企業和我曾經有過一些交集,我親眼看到他們如何做到了 KUKA 等一批產業大佬拿著歐盟 PF9 基金都沒有做成的事情:成功定義了協作機器人這個分類市場,並有可能解決困擾整個歐洲中小企業的人工問題。

從 2011 年出第一台樣品到銷售額破 2 億美金,這家公司只用了六年時間。而創始人不過是奧登斯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和他的兩個學生。整個過程中,不涉及任何高科技精密機械元件,也沒有什麼政策影響市場,純粹靠政府初期的扶持,創辦人的產品定位,結合一點點科技上的小突破。

整個成功能用一句我來到丹麥以後常說的話:「非常的乾淨」。而這個銷售額看起來不大,但對一個五百萬人的小國來說,每一家這樣的企業出現,都代表著丹麥人民富裕的生活又可以多持續一段日子。要知道,製造業的成功來得更難,但也更持久。在我們國家,也許隨便某個手機遊戲公司推出個爆炸性 APP 就是一兩億人民幣的月收入,但過一年再看,也許你已經找不到它了。

最近由於美國的政策禁令,中國似乎對於本國製造業又有了扶持的傾向,聽說許多和創業以及中小企業相關的優惠政策即將頒布。在大家目光還盯著監管的時候,我卻在想,何時我們也能像丹麥政府一樣多走一步,不僅僅制定規則、劃撥資源,還能提供專業諮詢和幫助?

而我們的大企業何時能不僅僅追求價值鏈最尖端的部分,真正做到先富帶動後富?甚至我們這些普通人,有沒有國家補貼掉在地上,毫無關係就不跑去搶的自律?有沒有像那些律師一樣,放下身段,直接用額外勞動服務社會的覺悟?

作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丹麥縱使和我們有千般不同,我依然不相信,他們的經驗,就沒有一點點值得我們藉鑑。

 

https://www.inside.com.tw/2018/04/26/denmark-startup

Discussions
3 people like this. Showing 1 of 1 comments

supersaiyan3

我國,馬來西亞政府也有孵化器。只是,如果你不是土著,或者出生在沙巴砂勞越,基本上是沒有機會被遴選的。

外國先進國的公務員都是精英,我國的公務員素質就別提了。

2018-04-26 23:54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