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Articles to Share

[转帖]基金公司的10个秘密

Tan KW
Publish date: Wed, 30 May 2012, 04:56 PM
Tan KW
0 502,811
Good.

  投资基金时,你会不会常常感到产品最后的表现和当初预想的情况很不一样?究其原因,其实在基金的销售过程中,基金公司往往并没有把相关的细节完全告诉你,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的投资误区。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为你解开其中的10个秘密。

    对比557期刊出的《保险代理人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里所呈现的种种招数,基金的秘密好像显得有点小巫见大巫。这个行业虽然也有种种不是,但相比较于金融行业中的其他分支,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透明度高。所以对基金公司来说,“作恶”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不过为了吸引投资人,基金营销也往往会在有限的空间里玩出不少花样。加上投资者通常从各类渠道接触到基金,销售渠道以讹传讹的、误听误信的事例亦不胜枚举。基金公司、销售渠道以及投资者之间的认知鸿沟和利益驱动,产生诸多问题。

  金融投资产品的一个特点是,你通常很难以好或坏来衡量。即使暂时亏损的产品,你也不能简单认为是坏的产品。但如果有人误导你对这个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水平产生错误的认识,就形成了所谓“误导”。有些误导是刻意而且有害的,有些则是无伤大雅的。但无论如何投资者都值得读一下我们的文章,让我们告诉你基金产品里的种种九曲回肠。

  避实就虚避谈重点

  “王顾左右而言他”是最经常有的问题,这在分级基金的营销中显而易见。这种不容易被大众投资者所理解的产品,最近两年可谓热火朝天,其“光辉形象”常常见诸于报端。

  自2009年后由于股市不佳,房市受到调控,投资资金相当青睐具有固定回报的理财产品。一年的固定收益率如果能超过2年定期存款利率,或者更高,就能 迅速吸引投资者目光。分级基金中的一类新模式也由此诞生。这种形式的分级基金,分为低风险份额A和高风险份额B。低风险份额A通常承诺投资人获得每年浮动 的固定收益,比如1.5+一年定期利率,收益来自于B份额的补偿。

  此类收益率通常比银行理财产品略高,在基金公司以及销售银行的推波助澜下,往往令投资者趋之若鹜。基金公司将低风险份额A简单定义为“类似固定收益”类产品,但通常不会告诉你所谓“类似”的真正涵义。

  一般分级基金的运行期限为3年,正式成立后,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而一旦交易,至少目前来看低风险份额A的折价可能性是100%,而且是大幅折价。这意味着投资者如果想在期限到来之前卖出,必须忍受亏损。这种情况没有任何基金公司会告诉你。

  如果你是个精明的投资者,应该会在上市交易后折价买入这种具有固定收益特性的基金,如果持有到期,收益率会大大超越本来所约定的固定收益。但如果没有 人在新基金发行时买入A份额,那么实际上这个基金就无法成立,也无法提供这样折价投资的机会。事情于是变得非常有趣。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大家在销售这类 新基金时往往三缄其口,决不谈及折价事宜。

  自从牛市结束后,现在连高风险B类份额也往往一上市就折价。分级基金在新基金募集时必须半遮半掩才能成功把不明所以的投资者圈进场。尽管这类产品在上市后具有的生命力有目共睹,但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也是不言而喻的。

  预期和结果的错位

  也有很多投资者投资基金后的失望情绪,来自于预期的错位。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基金公司的主动错误,通常是由于投资者对产品的认识存在偏差,但提供产品的基金公司或者是销售产品的银行都不会主动来纠正你的认识偏差。于是产生了负面的结果和感受。

  比如你在6000点的时候去买股票型基金,出于各种利益考量,基金公司或者银行都不会拒绝你申购基金。但最后你可能要面对将近50%的亏损,而且有可 能从2007年至今都没能解套。股票型基金按照契约规定是不能抛光股票的,所以基金随着指数的下跌,大幅亏损是必然现象。这是产品本身的特点。

  但另一方面,当不明所以的投资者蜂拥而至时,金融机构通常极力煽动这种投资的情绪,这却是众所周知的秘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如何加深对基金产品的理解就显得极其必要。

  有些投资者以为债券基金风险很低,就等同于绝不会发生亏损。事实上,只有货币市场基金从出现至今没有发生过亏损(虽然理论上也有亏损的可能性)。债券 类基金由于通常涉及打新股,或者股票二级市场投资,某些情况下可能发生亏损,而且去年的确也出现过。虽然长期(1年以上)来说,债券类基金的亏损往往只是 暂时的。此类情况,基金公司通常不会特意知会你这些细节。

  再比如债券分级基金,虽然名称上显示债券,但其高风险份额B在二级市场上的波动幅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超过股票分级基金。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所以投资者在决策前,一定要再三了解产品的特性,否则很容易出现预期和结果不匹配的情况,并且从情感上觉得自己受骗了。

  灌输理念的误读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来自于基金公司理念的灌输,俗称“洗脑”。常常会有人告诉你,基金一定是要长期投资的,选基金的时候要选品牌基金公司的产品等等。其实这些话说得也没错,但这些所谓投资界的真理都是有前提的。

  过去几年里,这种案例多不胜数。当年名噪一时的某基金公司,在2007年牛市尾声时发行了一只QDII产品,主要投资于亚太市场。尽管这家公司也在能 力范围内对产品做了解释,但名声在外抵不过蜂拥而至的人流。人们误以为只要一家公司的某只基金表现好,那么其他基金必然也会一样。这些迷信明星基金公司的 投资者,至今还深套其中,继续为自己当年的无知买单。

  又比如所谓长期投资理念,其实并不适合所有的基金,同时长期投资也蕴含许多技术细节,绝对不是为了长期而长期。实际上稍微有点数学常识的人就能发现, 并不是持有时间越长收益就越高,对某些不应该长期投资的基金,也并不是持有几年就能等到苦尽甘来。而且买入和赎回的时点选择,也是需要一点智慧的。

  其实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所谓成功的傻瓜投资,傻瓜都能在证券市场获利,那还有谁会赔钱?对于各种狂轰滥炸式的理念灌输,我们都要学会用更为辩证的态度去对待。

 

1“新的”通常不如“老的”


  银行工作人员会告诉你“买新基金比老基金好”,是因为银行通常可以在发行新基金时获得更多的收入,或者是他们有摊派的任务。但多数情况下,买基金其实是“新”不如“老”。

  案例:

  邵先生是某银行的VIP客户,对基金投资颇有兴趣的邵先生经常根据客户经理的建议买卖基金。过去几年里,客户经理通常建议他买入当时正值新发行的基金,而后在微利后建议其赎回,再买入新发行基金。客户经理的说法是,“新基金肯定是比老基金好,要买就买新基金”。

  2010年2月,由于市场不佳,邵先生在客户经理建议下把一只净值1.02元的基金赎回。邵先生自新基金发行时买入,持有该基金刚刚超过1年,算上赎 回费率和此前的认购费,账面基本持平。接着他又接受建议买入一只新基金。此后遭遇市场一路下滑,该基金净值最低一度跌至0.7元左右,最近才刚刚解套。当 净值回到1.05元左右位置。客户经理再次建议邵先生赎回。

  不明所以的邵先生突然发现,当初自己在2010年赎回的这只基金,净值已达到1.15元左右。如果当时继续持有这只基金,至今的收益应在15%左右。而实际上,扣除各类手续费后,他不断转换买新基金的收益率仅有3%左右。
 

    分析:
  新基金真的比老基金值得买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所谓老基金,只是因为它已经完成建仓,并且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投资组合,包括股票、债券和现金等。运作了一段时间后,这些资产的价格会发生变动,并且 体现在基金净值上。基金净值1.2元或者2元,或者是跌破1元,只是单纯表示其投资组合的市场价格,和股票价格的概念是两回事。

  股票或许存在合理估值的问题。如果价值1元的股票上涨到2元,那么通常我们认为这只股票已经被高估,不应该买入。但基金净值和股票价格是两个完全不同 概念。净值1.5元的基金,所对应的就是价格为1.5元的基金资产。从这个意义而言,老基金和新基金的主要区别只是在于,新基金还没有建仓,还未持有任何 投资组合而已。

  和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相反,通常我们认为老基金比新基金更值得投资,一是因为有历史业绩可以回溯,能够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二是因为如果在平衡市 或者单边上扬的市场中,老基金的建仓成本通常比新基金低。除非在单边下跌市场,或者市场前景不明朗时,投资新基金似乎才比较合理。但如果是这种情况,为什 么还要大举买入基金呢,除非是定投。

  点评
  实际上,基金公司和银行对于售卖新基金都有其利益驱动。对银行来说,通常基金认购可以收取1%到1.5%左右的手续费,这部分收入基本全部归银行所 有。销售新基金的银行,一般情况下还能向基金公司收取尾随佣金,占到基金公司收取基金管理费的一定比例。有些强势银行的尾随佣金最高甚至可以超过50%的 管理费。这就是为什么银行更愿意推销新基金的原因。有些银行还会建议客户频繁更换基金,赎回次新基金,买入新基金,其中所涉及的利益驱动不言而喻。
 

2基金分红只是数字游戏

  开放式基金的分红不是天上掉下馅饼,只是单纯的营销手段。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完全是两个概念,你的财富不会因为分红而有任何改变。

  案例
  陆小姐一直持有某只股票型基金,前些时候这只基金宣布分红,让陆小姐喜出望外。由于陆小姐持有这只基金几十万元,分红额也有一笔不大不小的金额。陆小 姐为这笔“外快”相当兴奋,请公司同事大吃了一顿。事后,她又不断向亲朋好友推荐自己持有的这只基金。不过事实上,这只基金的表现着实一般,过去两年来净 值增长率接近于零。

  分析:
  像陆小姐这样认为分红的基金就是好基金,同时以为基金分红就像天上掉下馅饼一样的人的确不在少数。事实是,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并不是一个概念,某种程度上说,基金分红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游戏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只净值1.5元的基金,如果每10份分红1元,那么基金分红后的净值就会下降到1.4元。假如某投资者持有该基金1万份,那么分红 前其持有基金的市值是15000元。分红后其持有的基金市值14000元。分红金额就是1000元。分红实际上就是把你原来持有基金的市值,取出一部分返 还于你而已,不涉及任何财富增值。或者说,这只基金分红的效果,其实完全等同于你赎回666.67份净值为1.5元的基金。

  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完全是两个概念。上市公司从资本公积中分红回馈大众投资者,是对大众股东真实而且额外的回 报,与基金分红是两码事。虽然基金分红也是真金白银,基金公司也可能因为这部分分红减少了管理规模,造成管理费的损失。但事实上,如果你持有的是开放式基 金,分红或者不分红,对你的财富总额是没有影响的。

  如果你选择的不是现金分红,而是红利再投资,那么即使基金份数会有所变化,但实际的基金总市值没有任何变化。基金分红后的赚钱能力只取决于此后市场的变化和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分红无关。

  所以,如果投资者希望“分红”,你只需要赎回一部分基金就可以。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完全支持投资者随时随地对资金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指均是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分红和开放式基金分红有所不同,封闭式基金(尤其是市场上那些传统封闭式基金)在折价时,由于不能 按照市价赎回,其分红是有意义的,而且机制上也不同于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分红后,净值和二级市场价格都要除权,但除权后折价率通常会有所扩大,二级市 场价格会在折价率收窄(假设净值不变)的过程中上涨。这就是为什么封闭式基金分红后,会有所谓的“分红行情”。

  点评:
  有些基金以“分红”作为卖点,是因为有很多不明所以的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分红存在莫名的亲切感。也有很多基金公司以分红作为再次营销的幌子,吸引新的 投资者参与申购。投资者应该知道的是,分红的基金未必是好基金,不分红的基金也不是坏基金,分红还是不分红其实无关乎基金好坏,也和基金公司的好坏无关, 因为你完全可以自己通过赎回主动分红。时至今日,分红可以被理解为基金营销中迎合投资者的一种方法,玩的不过是一种数字游戏,当然封闭式基金除外。
 

3债券基金也会赔钱

  债券基金虽说风险较低,但绝不是只赚不赔的。有些基金虽然名字叫作债券,却是可以买卖股票的,同样也会遭遇亏损的境遇。


  案例
  王先生早在两年前,申购了两只基金,一只是债券型,一只是股票型。本以为可以通过两只基金搭配做一个资产配置组合,在股市和债市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规避 一些风险。不曾想,两只基金在去年双双套牢。到了去年10月,债市开始走出一波行情,王先生发现自己的债券基金相比其他债券基金,反弹速度慢了很多。这让 他完全不能理解。

  分析
  债券基金也有很多类型,有些的确风险很低,其中有些则有一定的股票仓位,但名字仍叫作债券基金。即使债券基金的风险比股票基金低,但也不代表它们不会发生亏损。

  市场上的债券基金,按照简单分类可以分为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前一种指的是可以投资于股票一级市场,也就是可以参与打新股的债基,但不能参与股票二级市场买卖。后一种指的是同时可以参与二级市场投资的偏债基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债券基金。

  一级债基虽然只能参与打新股,但市场上有些一级债基,其新股申购后所规定的锁定期比较长,同时持有新股的仓位也比较高,或者是持有可转债的比重较高, 这类一级债基的风险收益水平其实已经接近二级债基。从去年的表现看,发生较多亏损的基本都是策略较为激进的二级债基,受到股票市场疲软的拖累。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二级债基的长期表现实际上超越了一级债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纬度看,股票仓位对提高债券基金收益的确有正面帮助。但投资者也必须承担可能某些年份会发生亏损的事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债券基金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除了参与新股和股票二级市场的风险外,还有与股票市场表现关联度较大的可转债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

  信用债市场去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去年至今曾发生几起信用债违约风波。尽管国内债券市场目前还没出现实质性违约事件,但确实是已出现了一些个案。投资 者对信用风险的识别意识和关注度也在上升。从整体来看,基金公司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投资组合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规避这种个案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

  但作为投资者必须明白的是,债券基金本身是有风险的,虽然风险较低,但绝不是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而事实上,零风险产品本来也不存在。

  点评:
  选择债券类基金产品,事先要对产品本身作充分的了解。基金契约可以在网上查询,重点在于了解这只基金是可以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还是只能参与打新股,并且了解其股票仓位的最高上限是多少。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债券基金的风险特征。

  客观而言,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风险水平和预期收益有所不同。但我们更多建议投资者考虑一级债基。如果同时对股市和债市有兴趣,更好的方法是,以一部分资金买入债券基金,一部分资金买入股票基金。

4基金A类份额≠高收益存款

  基金公司只会告诉你分级基金A类份额有每年固定的收益,而且收益率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但不会告诉你,A类份额一上市通常就是大幅折价,你就等着被套吧。

  案例
  从去年开始分级基金销售相当火爆,在听从推销人员的介绍后,马先生认购了某分级基金所谓的低风险A类份额。按照契约的说法,A类份额投资人将每年获取 比银行一年定期存款高的固定收益,按照当时的定期存款利率,这个收益水平大约达到或超过5%。马先生认为这笔交易非常划算,一来比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略 高,二来分级基金成立后将在二级市场交易,流动性也较好。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只基金自从上市后,就一直折价交易,折价率居然高达10%左右。如果他想要在二级市场上抛出,即使算上获得的固定收益部分,还是会亏损将近5%。这让马先生感到相当胸闷。

  分析
  如果有人告诉你某种投资只赚不赔,那一定不是真话。某些分级基金的A类份额,虽然看上去相当美好,但实际上从过去的经验看,上市后折价基本是常态。所以如果你不是打算持有到期(一般在3年左右),那么这类产品是应该谨慎对待的。

  以股票方向的分级基金为例,不少A类份额提供的固定收益水平在年5%左右,甚至更高以吸引众多投资者关注。但目前来看,A类份额甫一上市普遍表现为大 幅折价,近期的折价率均值更在13%左右,最高的折价率甚至达到25%。换句话说,即使A类份额号称可以提供你每年6%的收益率,如果你不能持有到期,按 照13%的折价率,你即使平均持有超过2年,在二级市场上抛售时仍然是亏损的。有些分级基金的B类高风险份额甫一上市也常遭遇折价,溢价情况只是极少部 分。

  尽管这种现象堪称普遍,但基金公司在发行这类产品时几乎对此只字未提。甚至有些基金公司在营销时,刻意淡化这类产品是分级基金的事实,并且告诉投资者A类份额只是类似固定收益产品而已。他们根本不会告诉你,与其参与分级基金的新基金发行,不如在其上市后以折价买入。

  不仅于此,很多分级基金其实还有各类附加条款。以分级债券基金海富通稳进增利A来说,该基金在契约中规定,封闭期末如果基金份额净值大于等于1,基金 净资产优先分配予增利A,剩余净资产分配予增利B份额。在封闭期末,如果该基金份额净值小于1,增利A与增利B分别以封闭期末基金份额净值等于1时两者的 份额净值为基础,共同承担亏损。所以,A份额号称每年5%以上的收益率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

  点评
  分级基金一度热火朝天,但这类产品往往机制复杂、条款繁复,非普通投资者所能理解。同时,由于创新并不完善,其中也隐含诸多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分级基金给市场带来的活力,不过投资者一定要在对它们充分了解后再做出决策。

  低风险的A类份额虽然可以看作是类似固定收益产品,但它们在市场上长期折价是不争的事实。而B类份额,基金公司通常会从各种渠道告诉你上涨时B类份额 表现多么勇猛,但实际上,下跌时这类高风险份额也是幅度巨大。投资者一定要知道,在不能做空的情况下,分级基金产品的风险是极高的。即便是债券类分级基 金,也带有类似的风险特征。
 

5 货币基金短期高收益不可信


  7天年化收益率有时候看上去很高,但并不代表你的年收益真能达到这一水平。基金公司常常会在7天年化收益率显得比较动人的时候向你推销这类产品,不要上当啊!

  案例
  股市低迷时期,秦女士打算把闲置资金投资到货币市场基金,但一直不知道应该选哪只基金为好。看到报纸上登载的文章,某些基金公司大力标榜自己旗下货币 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水平很高,秦女士就按照这一指标选了一只7天年化收益率最高的基金买入。买入时这只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超过4%,但持有了一年后, 秦女士发现实际收益率并没有4%那么高,对此她一直感到极其困惑。

  分析
  在货币基金出现以前,个人是无法涉足货币市场投资领域的。这类基金投资于票据、短期债券等货币市场工具,获得的收益率通常比活期利率高,有时候可以达到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或者更高水平,同时流动性很高,可随时申购和赎回。

  这种产品计算收益的方式也和其他基金不同。通常有两种参考数据,一是7日年化收益率,二是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7日年化收益率,简单说就是把最近7天 的收益率求个平均值,然后折算为年收益率,便于投资者了解当前收益水平,但实际上代表的并不是年度收益率。而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代表当天万份基金所获得 的实际收益。比如当日公布每万份收益0.54元,意思就是前一天这只货币基金每万份实际获得0.54元的收益。

  如果把过去一年所有的每万份单位收益相加,得到年收益,投资者大概会发现货币基金年收益之间的差距其实很小,大部分基金收益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而看7 天年化收益率,你却会误以为货币基金之间的收益率差距极大。以最近几天的情况看,7天年化收益率最高的可以达到6%以上,最低的2%左右。

  基金公司也许会在营销时告诉你,我们公司的货币基金7天年化收益率很高,但实际上所代表的只是某个时点的收益水平而已,不代表相对长期的收益水平。

  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的提高往往和投资组合久期的拉长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了流动性作为代价的。换言之,货币基金如果投资于期限长、利息比较高的短 期债券、票据,自然能提高基金的收益率,但风险也相应增加。所以如果某只货币基金获得超越正常水准的收益,往往是因为基金经理在管理时超越了禁区。过去几 年来,这类在不恰当的风险之上乘风破浪的做法时有发生,尽管没有产生恶劣后果,但投资人在选择货币基金时,必须明白这一点。

  点评
  一般建议投资者在选择货币基金时找那些规模较大、公司实力较强的产品。通常规模越大的货币基金,整体稳定性越强,不容易因为大额赎回而影响基金的投资 组合。基金经理也不需要应对过于复杂的流动性问题。所以在允许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增加期限较长的债券、票据、回购协议的比重,收益率通常在平均水平以上, 安全性也比较高。而小型货币基金,容易随着申购、赎回的变动,实际收益产生较大波动。
 

6排名第一的基金常常很危险


  大多数基金都逃不过“一年辉煌”,当年的大黑马通常到第二年就变脸了。买一只热门基金最后很容易受伤,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案例

  付先生很早以前就开始投资基,并习惯于按照基金榜单选基金。2007年他买入2006年股票型基金排名第一的某基金,结果2007年这只基金表现一 般,名次很快跌落到100名左右,没有达到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准。随后两年,这只基金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基本在榜单中游或者下游水平徘徊。

  2010年,付先生又一次买入一只2009年业绩排名第一的股票型基金。悲剧再次上演,买入不久后,付先生就一直被套,直到现在还没能解套。以寻找黑马的心态买基金,但最后总是买不到黑马,让付先生心有不甘。

  分析
  虽然我们通常会说,买基金前一定要参考这只基金的历史业绩,但还有一句话常常漏掉了: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而且,业绩最好的那些基金同时也是危险的。这里指的是某些单独年份,或者是相对短期的业绩。

  从历史表现看,股票方向基金中除了华夏大盘外,大多数基金难逃“一年辉煌”的定律。前一年表现最好的几只股票基金,第二年表现平平甚至表现糟糕的概率大概超过90%。同样的,也有一些上一年表现糟糕的基金,到了第二年突然迎来了曙光,变成了排名名列前茅的明星基金。

  基金榜单每年的座次变幻无常,成功捕捉一只黑马基金的概率大概不会超过1%。背后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每个基金经理都有其个人风格,有些人喜欢周期性 股票,有些人擅长大盘蓝筹,有些人对某些行业特别有心得,在某个年份中,一旦市场风格和基金经理个人风格契合时,他们往往可以获得好成绩。

  当年能够排名前几的基金,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某种程度上也来自于运气的眷顾。除此外,大幅超越平均水平的业绩,也往往来自于超越平均水平的风险。所以那些某一时期的明星基金,就像是透支了体力的赛跑选手,后续的业绩波动比较大是正常现象。

  这些话当然基金公司不会告诉你。相反,他们会告诉你,本公司旗下的某基金业绩是多么多么出色。如果过去几年,这只基金的表现都很出色,那这只基金的确 是值得关注的。不过能有底气宣称长期业绩出色的公司实际上不多,更多的公司则乐于宣传某只基金过去1个月、过去3个月、6个月乃至1年的辉煌业绩,那么投 资者至少应该翻看下更长期的业绩。

  点评
  一心想要买到黑马基金绝对是愚蠢的念头,同样,买去年最热门基金的结果通常也不会太好。在选择股票类基金时,建议投资者更多翻看过去1年、2年、3年 甚至5年的业绩,如果某只基金在各个年份中都能排在同类基金的前1/2甚至1/3,那么这只基金未来表现持续稳健的概率就比较高,至少比前一年最热门基金 后续表现稳定的概率高。

 

7明星公司的基金并不都靠谱


  明星公司旗下的基金并不都是明星,因为一家公司的明星效应而买入一只不明所以的基金,是很容易“吃药”的,基金“追星”还是要谨慎而行。

  案例
  高阿姨有次去银行询问基金事宜,正巧碰到某工作人员推荐基金。当时该银行正在销售某家知名基金公司旗下的新发行基金。这只新基金是一个指数产品,跟踪沪深300指数。工作人员对高阿姨说:“这可是XX基金公司的基金啊,你知道这家公司有个大盘基金吗?业绩太牛了。”

  高阿姨立即被这种动人的说辞鼓动了,马上认购了这只沪深300指数基金。不过让她郁闷的是,这只基金至今净值7毛多,被套两年,而且看样子解套仍遥遥无期。

  分析
  常常会有人告诉你,买基金第一要挑一家好的基金公司。但没有人告诉你,一家所谓明星基金公司旗下,也许有所谓的明星基金,但也有很多并非明星的产品。并不是明星基金公司旗下的所有基金都熠熠生辉。

  没错,一家公司如果有若干产品表现不错,的确可以说明这家公司的整体水平比较高,可以作为选择基金考量的一个标准,但决不是唯一标准。还有更多其他的因素需要了解。

  比如你买的是沪深300指数基金,那么它业绩的好坏其实主要取决于沪深300指数的表现。如果基金经理发挥正常,把指数基金跟踪指数的误差控制在可控 范围内,那么明星基金公司旗下的指数基金充其量也只是指数基金而已,其业绩不可能脱离指数一飞冲天。如果你买的是明星基金公司旗下的债券基金,无论如何他 们都不可能变成股票基金那样,获得让你吃惊的收益率。

  不仅于此,通常情况下,就算是明星基金公司旗下的股票型基金,也不可能每只都表现勇猛。基金公司通常会在发行某只新基金的时候告诉你,我们公司的另一 只基金过去表现很是不俗,然后向你展示这只优秀基金的过往种种。一般情况下,其美丽的过去,和推荐你买的新基金没什么关系。如果你因此动心了,那还不如去 买那只明星基金。

  过去曾有很多例子。比如在某一年,某家基金公司的几只股票基金,一只可以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而另一只可以在同类产品中排在最后梯队。这里面原因太多,也许是基金经理的水平有高低,也许是运气有好坏,也许是基金规模或者策略不同致使在某些市场风格中表现参差不齐。

  不管如何,投资者必须明白的是,你不能期望一只医药基金在医药股表现不佳的年份里有很好的表现,即使它是明星基金公司的产品。你也不能期望明星公司的 海外基金,在海外市场表现一般的时候让你有多少超额收益。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必须了解你要投资的基金产品的性质、类型是什么,它们的基础市场未来有没有机 会。

  点评
  如果有人以某只明星基金忽悠你买该公司的另一只产品时,就应该警惕了。也许推荐给你的这只基金也值得买,但你必须首先了解这只基金是什么类型,基础市 场在哪里。当年有很多人因为某个公司的名气买了其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结果血本无归。这些投资者缺少的就是这个基本常识。

8保本基金性价比很低

  保本基金其实是性价比很低的基金,其为了保本而需要投资者付出的成本是偏高的,包括时间成本、流动性成本和比较低的收益率。

  案例
  李先生临近退休,对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不高,只希望闲余资金能够稳定地增值。后来听说有保本基金这种产品,就在中途参与申购了十多万元。之后经历了 2008年的金融风暴,李先生查询净值突然发现这笔投资的亏损幅度居然达到10%,这让李先生吓了一跳。更让他耿耿于怀的是,当持有这只保本基金至保本期 结束时,李先生的这笔投资只刚刚回本而已。但参照同时期的基金,收益率其实都超过了这只保本基金几个层级。

  分析
  保本基金绝对不是随时随地都保本的。对大多数保本基金来说,只有在保本周期开始的认购期内认购,同时持有到保本周期结束的时候,你才能获得保本。但“保本”的概念却不尽然如此,有的保本基金,你即使在认购期买入持有到保本周期结束,也未必是100%保本。

  有的保本产品在设定保本条款时,扣除了认购的手续费。也就是说如果你买入100万元保本基金的手续费是1%,那么最后你的保本金额就是99万元+认购 期时候这笔钱所获得的利息收入(这部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过也有不少保本基金,把手续费也计算在保本金额之内,可以达到100%保本。另外也有个别保 本基金,可以按照1.01元来保本。情况各不相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多数保本基金,如果你只是在保本周期中间申购的话,是不能进行所谓保本的。你必须支付申购费,而且即使持有到期,如果市场不佳发生亏损的话,保本是和你无关的。也有例外,只有极少数两只保本基金,提供中途申购的投资者资金保本。

  说实话,其实保本基金的好处远远没有基金公司所宣传的那么好。保本基金的保本是有诸多条件的,尤其是你必须持有满一个保本周期。一般一只保本基金的周 期在3年左右,通常如果投资者可以持有一只基金那么长时间,如果只是买入一只债券基金,资金不发生亏损的概率至少可以超过95%,而且其收益率水平一般可 以高于保本基金。

  过去两年,保本基金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不超过2%,而过去两年年化回报率超过2%的债券基金比比皆是,随手可得,而且流动性非常好,可随时申购、赎回。 当然你也可以说保本基金的优势在于100%保本,而债券基金不具有这种特性。但不得不说,保本基金为了保本而需要投资者付出的成本是偏高的,包括时间成 本、流动性成本和比较低的收益率。只有在保本周期中经历了大牛市,保本基金的收益率才可能比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来得高。

  点评
  经受不住一点点亏损的人其实还不如选银行定期存款。如果可以经得起略微亏损的可能性,那不如选二级债基,通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低风险收益要比保本基金 高,而且流动性佳。年景不佳的时候,保本基金虽然最后到期可以提供保本,但中途也有可能亏损得让你心惊肉跳。这类产品的性价比其实真的不高。

9“最赚钱的指数”只是噱头

  每家公司都会号称自己指数基金所跟踪的指数长期表现卓越,但真有这么卓越吗?其实没有最好的指数,只有某个阶段表现不错的指数。

  案例
  周小姐在银行工作,业余时间对基金相当感兴趣。过去一直听说指数基金这种被动投资方式反而比主动型基金强,于是周小姐收集了各家公司关于旗下指数基金 的宣传资料。不过让她深感困惑的是,几乎每家公司都把自己的这只指数吹得神乎其神,不仅号称是各类指数中最好的,历史表现看起来也都十分惊人。

  两年前周小姐买入一只该公司自称“超级指数”的指数基金,结果至今被深深套牢。而且查阅类似基金的表现时,周小姐发现这只基金的表现和其他指数基金存 在巨大差距,远远落后于指数基金的平均水平。但宣传材料上又明明写着这只指数过去几年表现远远超过其他多数指数,这个问题让她极为困惑。

  分析
  基金公司在发行指数产品时一定会说自己的指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你听上去多半会觉得煽动力十足。而且通常会有人拿出一张图表,告诉你该指数的历史表 现远远超越了其他指数。图表上你可以看到这只指数的曲线在其他指数之上,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吸引力。“领跑”这样的词语出现频率也很高。一般来说,如果只是 看这些资料,基本上会以为这就是众多指数中最好的指数。

  但问题是,几乎每家公司都是这么标榜自己的指数。其实在过去几年里,人们总是可以找到一段时间,使得这只指数在众多指数中显示出比较好的竞争力。而且由于指数实在众多,如果只是对表现超过这只指数的其他指数只字不提,一般也没有人会想起来。

  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新研发出来的指数,都是在过去的历史数据上做金融工程而选出的样本股,自然在回溯历史数据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表现似乎很好。就 好比你在一堆数据中,找出10个最大的数字是很容易的,回过头去看,显而易见这10个数字的确是这堆数据中最大的10个数字。但这些样本股在未来是不是同 样能表现很好就很难说,即使它们每过一段时间也会进行样本股调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指数通常也会在和投资者互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有些指数会因为不受投资人认可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有些则会因为频繁的交易逐步脱颖而出。所以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听上去很不错的指数过些时候看表现却很一般的原因。所以最好的指数只出现在图表中,而作为投资者通常很难预测。选择指数基金,其实也没必要沉溺于选一只最好指数的幻想里,通常大众指数比小众指数更值得关注,历史悠久的指数比新兴指数更有意义。

  点评
  买指数基金还是建议多考虑所谓的标杆指数,过去5年里,表现最好的是华夏中小板指数基金,其次是跟踪深证100的几只指数基金,沪深300虽然具有标 杆意义,但历史表现不如前两个指数。总之,买指数基金,并不建议买太偏门的指数,指数未来能不能有较好的表现其实更多时候取决于你对未来一段时间市场风格 的判断。

10长期投资不是万能灵药

  长期持有一只基金未必会有好结果。尽管长期投资是一种不错的理念,但必须建立在你有足够理由去长期持有这只基金的基础上,买基金和赎回基金的时点选择其实一样重要。

  案例
  吴小姐在听了一次讲座后,成为了坚定的定投基金爱好者。她从2006年开始定投两只基金,每个月月初投资 4000元,每只基金2000元。到2007年时所投入资金的收益率已经相当可观。接着经历了惨痛的2008年,若干次大跌后,她发现所投资基金的收益率 变成了负数。2009年的反弹后,定投资金的总体收益率回归到个位数。在半死不活的2010年和2011年之后,她的定投资金至今仅是微利。对于这5年的 长期投资,吴小姐对结果感到有些失望。

  分析
  基金公司一定会鼓吹长期投资,因为当你的钱交给他们打理时,意味着基金公司可以长期收取管理费。而银行一定会鼓吹你经常换基金,因为一来一去手续费就 能变成银行的收入。当然有时候基金公司人士告诉你长期投资也未必是存心骗你,因为很多基金人士自己也被这种想法忽悠而深深套牢其中。

  实际上是不是长期投资,本身并不是重点。对于一只净值可以一直往上走的基金,长期投资绝对是值得的。而如果一只基金的表现像上证指数这样半死不活,那 长期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采用的是定期定额的方法投资基金,那么更要找到方法才行。比如你可以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开始定投基金,并且在市场上扬、定投的收 益率达到20%左右赎回。然后再从下跌时开始定投。按照这种方法的收益率会比呆板的长期定投收益更高。

  不要过于相信别人对你说长期持有一只基金能有多么可观的收获,这种情况并不适合所有的基金,而且只有在单边上涨的市场中才能让你斩获巨大。首先,指数 基金并不适合长期持有,至少对A股市场这样机制不健全的市场来说,长期持有一只指数基金结果也许不会太妙。其次,即使是一只主动型基金,是否适合长期持有 也很难说,也许基金经理变更了,也许这家公司的股东突然换了,都可能成为这只基金不适合继续持有的理由。所以对投资者来说,经常回顾和反省自己的投资是很 有必要的。

  长期投资是一种不错的理念,但必须建立在你有足够理由去长期持有这只基金的基础上,不是愚昧地为了长期而长期。基金公司在鼓吹长期投资的时候,的确有 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它们绝对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你应该赎回了。而就像投资股票一样,通常抛股票时点的掌握比买股票难得多。你完全可以长期投资基金,但绝 不代表你应该长期持有某一只基金。

  点评
  申购基金的时点其实和赎回基金的时点一样重要。理想状态当然是在市场低谷时买入,在市场高峰时赎回。如果你不能 判断什么时候是低谷,那么就在市场相对低点的时候分批买入,或者定期定额投资,然后在有一定斩获的时候赎回。选一只比较靠谱的基金是关键。由于基金本身有 一定的申购和赎回费率,所以像买卖股票那样频繁操作完全不可行,但你完全可以在合适的时候考虑赎回。长期投资不是教条的。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2 of 2 comments

jacklew

kian wei, i truly agreed. I was a mutual fund agent before venting into share investment. I sold all my mutual funds and put it into shares, when i realized the TRUE of the mutual fund. :-) luckily it is still not too late :-)

2012-05-30 17:12

Jolly Mypet

agent should explain to their prospective clients there is no quick profits to be made in the short term i.e you have to wait for at least 3 to 5 years to be able to taste some profits. It will be very disappointing for those who think of making some big bucks in the short term they better think twice .Moreover the exorbitant commissions one has to pay! It is better to register with one of the securities company and do internet trading/investing on your own.With all the T&C impose by the mutual funds it is more economical to do your own buying and selling using internet trading .But it is not all bad if you want steady returns
and just invest in bonds only !

2012-05-30 17:32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