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Articles to Share

[转帖] 启顺造纸业董事长李斯仁

Tan KW
Publish date: Sun, 27 Oct 2013, 08:50 PM
Tan KW
0 497,758
Good.

来源:《华商功勋》  编辑:华商韬略  时间:2011-04-22 03:25:10

       马来西亚启顺造纸业董事长李斯仁平生有三大理想:发扬中华文化;弘扬德教精神;将仁德有机健康食品推广至全世界,并将赢利全部捐助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与 李斯仁免息贷学基金。人生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他的希望更为迫切: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热力与光芒——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

生意尽透“仁、德”经
——马来西亚启顺造纸业董事长、慈善家李斯仁

他,曾经因为“年轻”而得不到银行贷款,但靠着良好信誉,他跟农民做起现买现卖的交易,结果生意兴隆。

为了“以废纸为原料制造卫生纸”,他曾经把企业弄得“连年亏损”,但他破釜沉舟、轰炸销售,最终他的品牌在市场上赢得半壁江山。

他曾经因为贫困而辍学,但投身商海之后,仍热衷教育、无私支持与捐助中国贫困学生。他相信,唯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类的思考模式。

甚至他的名字,冥冥中也充满传奇:3岁时,原名“龙仁”被陌生老人改为“斯仁”;若干年后,德教会师尊赐他德号“仁德”,而当年,陌生老人给的名字正是取意孔子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靠善心和信誉起家

李斯仁,194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南安县梅山石渐尾村。1949年时,由于父亲已在马来西亚一个小镇里经营炒卖咖啡粉的小生意,他便随母亲漂洋过 海至马来半岛北端吉打州的波各先那村与父亲团聚。然而重聚的喜悦还未散尽,父亲就因为目不识丁遭到销售员工欺诈,咖啡生意最终血本无归。全家人只好搬迁到 一个称为乌丹甘光的小村落,以自炒自卖咖啡粉谋生。

初到马来西亚的李斯仁,最初是在吉打州首府亚罗士打市的启智小学念书,随后转到华侨中小学校,继续念五年级。生活的拮据,让懂事的他从13岁开始, 就每天只上半天学,下午开始帮着父亲到处贩卖咖啡粉,直到傍晚才回家。尽管念高二时,李斯仁就已考取政府举办的高三离校文凭,但因为家贫,他不得不拿着这 张文凭辍学了。

为了生计,父亲曾打算托朋友介绍李斯仁到橡胶厂打工,但李斯仁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当人下属。他用卖咖啡粉赚取的钱购买了一台五马力引擎推动的碾米机,到处去收取稻谷,代农民碾米,以赚取微薄的服务费用。

经营生意时,李斯仁从不短斤缺两,也不浑水摸鱼,因此农民请他代工,所收回的米都比以往在其他人那儿加工的要多。而每当遇到生活陷入窘境的村民,自 己也只是碾米为生的李斯仁,还会义不容辞地以赊米或者贷款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做这些事情,他没有收取过分文利息。生意上的诚信和雪中送炭的真情, 让村民们对李斯仁的信任与感激与日俱增。到了收获季节,他们纷纷把稻谷交给李斯仁碾磨。初次“创业”,他的业务蒸蒸日上,而正是这段诚信为本、慈悲为怀、 与一台碾米机为伴的创业经历,让李斯仁结下善缘并在日后开花结果。

1969年,李斯仁决定承租一间大型碾米厂,以开创碾米与卖米一条龙的事业。那间工厂过去连年亏损,已经易手五次。之所以如此,据说一个公开的原因 是:碾米机械时常损坏。因而当舅父知悉李斯仁打算接手,马上惶恐地对他进行了劝阻。深谙碾米机械运作原理的李斯仁此时胸有成竹,他告诉舅父不用操心。承租 之后,经过一个月的维修与改良,碾米厂开始运作,机械果然鲜少发生故障。由于操作顺利,碾米厂的碎米率从以前的13%降至4%或5%,产米率亦显著提高, 并且超越其他碾米厂6%至8%,产量也较过去多了一倍以上。

接手这家碾米厂时,李斯仁由于年纪轻,几次申请银行借贷都不成功。没有贷款,米仓里自然也就没有靠贷款囤来的谷物,经营生意的本钱只剩下信誉。一些 农民因为他信誉良好,愿意把谷物囤在他的仓库,他也就随顺因缘,以现买现卖的方式来经营生意。恰恰那一年,泰国发生旱灾,谷价由往年的每100斤13〜 14令吉(马来西亚货币单位Ringgit表示“元”,当地中文称“令吉”,1令吉约等于2元人民币)上涨至每100斤19〜20令吉。可商人们收割之 后,谷价又持续下跌至每100斤16令吉。以高达11%年利向银行借贷的碾米厂因此损失惨重,而李斯仁由于仓库里屯的是农民的货,所以毫无亏损。市场动 荡,他不但没遭到冲击,反而从中赚取厚利。

经营碾米厂的过程中,机缘巧合的事情其实不止这一桩。1972年9月,为了拥有自己的碾米厂,李斯仁购买了一间大型碾米厂,并申请将该碾米厂抵押给 银行来借贷周转,但多次查询都没有获得明确答复。无可奈何之下,他还是现买现卖做生意。不过凭着良好信誉,米商在未提货之前,往往会先给他付款,他于是运 用这些现金来买稻谷。没向银行借贷,营业额却比其他向银行借贷的人还高,这引起了银行经理的注意。当银行经理向李斯仁发出邀请并询问相关情况时,李斯仁自 豪地向银行经理揭开了谜底:“我靠信用来经营生意。”而这次相约,银行经理也道出了一个实情:其实早在3个月前,李斯仁的贷款申请就获得批准,然而自己看 他太年轻,对他经营生意的能力有些质疑,所以暂时按兵不动,暂缓放贷。

这个“暂缓放贷”再次帮了李斯仁的忙。贷款原本是12月份获得批准的,但银行到翌年2月才对李斯仁发放。12月碰巧是雨季,稻谷潮湿。翌年正月适逢 干旱,农民割了稻,就把稻谷在稻田上晒1个多月,到了2月稻谷湿度已降低、重量也较轻。贷款迟发,李斯仁反而能购买到较干燥的稻谷。每包稻谷少了3斤湿 气,相当于购买时每包稻谷便宜了50仙(马来西亚货币单位Sen表示“分”,当地中文称“仙”)。加上节省了3个月的银行利息,买谷成本降低不少,李斯仁 获利颇多。

此后3个月,中东战争爆发,米价迅速从每100斤38令吉飙涨至68令吉。由于碾米厂赢利剧增,那一年,李斯仁为员工颁发高达2年〜4年的花红以资奖励,同业者为之哗然。在1973年至1975年期间,因为自助、人助、天助等原因,李斯仁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领导必须精通本行

如果说碾米生意成功,是李斯仁因善缘结善果,那么在接下来更为广阔的造纸事业中,李斯仁依靠的则更多是企业家的大智慧和与生俱来的顽强斗志。

1974年,李斯仁到台湾旅行,偶然发现台湾人以废纸再生制成卫生纸和拜神纸料,因为原料成本和成品零售价相差10多倍,利润显然奇高,这让他犹如 发现了新大陆:资源回收可以生财。返回马来西亚,他便开始紧锣密鼓筹建纸厂。然而当时的马来西亚,经历了1969年“513严重种族冲突事件”的震荡之 后,华人申请造纸厂的准证很难获得批准。可这没有难倒李斯仁,他选择“曲线救国”——收购了一间现有工厂的准证,其股东包括一位马来人。接下来是四处寻找 有水电供应的土地。一年之后,李斯仁侥幸觅得一块农业地,由于马来股东的股权低于30%,从这块地的用途转换,到申请建筑图样及厂房批准、购买机械等等, 政府各部门都诸多刁难,手续一再拖延。但在李斯仁的坚持下,启顺纸厂终于诞生了。

这次艰难创业似乎比当年白手起家更为不易。由于对造纸行业毫无经验,为了购买机械,李斯仁重访台湾。他先是到杂货店购买不同的纸卷,然后通过产品标 签上的资料,联络制造商与几家造纸机械的厂商。经过接洽商谈,他最终向一位看来颇老实的造纸机械厂商订购了机械。8个月后,机械运抵马来西亚。同来的技术 员经过6个月的安装,机械开始试车。然而生产出来的纸卷却是千疮百孔,原来技术员对机械并不熟悉。再试6个月仍不成功,这名无法令机械顺利运作的技术员只 好返回台湾。无计可施之下,李斯仁唯有自己摸索,并凭借过去的经验来改良机械的操作。过了半年,机械终于能够顺利生产纸卷,然而品质低劣,无法与其他品牌 竞争。但从这时起,李斯仁对机械研究和改良就一直没有停顿下来。

与此同时,李斯仁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企业战略,该如何运筹帷幄,拟定企业战略。启顺纸厂最初只生产大纸卷,然后卖给其他工厂加工成小卷卫生纸。可生产 大纸卷利润并不高,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发展。为扭转格局,1982年起,李斯仁开始将大纸卷加工成小卷卫生纸卖给批发商,但当时批发商一手包办所有业务 琐事,无暇推销新品牌,启顺的产品销量因而极不理想。李斯仁又尝试直接卖给零售商,可消费者对新品牌感到陌生,产品销量依旧不尽如人意。

雪上加霜的是,当初注资80万令吉成立的启顺纸厂,连年亏损的金额已高达280万令吉,工厂眼看就要崩溃。不轻易言败的李斯仁此时做了个惊人之举: 卖出碾米厂,注资纸厂用于运营。为了打响品牌与提高销量,他在各大小城市的菜市场和夜市采取轰炸式销售,每天甚至亲自上阵叫卖:“厂家推销新产品!原价两 块半,特价两块!”仅仅几个月,他的足迹就遍布了马来西亚半岛。而这一策略也确实成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开拓销路后,李斯仁又改变菜市促销策略,开始把产品寄售于杂货店。起初店主比较犹豫,认为市场行情已经被启顺轰炸式的促销手法搞砸了。但李斯仁分析 说:其他品牌的卫生纸批发价为2.4令吉,零售价2.5令吉,利润较低;而启顺纸厂的卫生纸批发价2令吉,零售价2.5令吉,利润较高,况且品牌已经通过 启顺的促销而打响,所以卖启顺的产品事半功倍。衡量利弊之后,杂货店老板都欣然接受,而启顺的营业额也日益攀升。

在启顺的历史扉页中,1984年是个不可或缺的年份。这一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李斯仁引进了脱墨科技,以生产更优质的纸巾和卫生纸。当时欧洲、日 本的脱墨机科技先进,但是价格非常昂贵。为了节约成本,折中的方法唯有自行组装脱墨机。李斯仁深入研究脱墨原理后,亲自设计脱墨机,并在本地请人制造,结 果只花了5万令吉,机器效能已接近欧日脱墨机的水平。与引进欧日机械的成本50万令吉相比,竟然低了90%。如今,启顺纸厂虽然采用欧洲的先进脱墨系统, 但他所改装设计的不锈钢脱墨机仍被采用,以作辅助生产。自从采用脱墨科技之后,启顺纸厂所生产的纸巾和卫生纸品质日趋完美,获得广大消费者的热烈反应,营 业额突飞猛进。

1986年,启顺纸品在马来西亚的销量已臻于饱和,李斯仁决意,把生意做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去。他选择在新加坡组织行销公司,并聘请了数位推销人员。 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新加坡市场竞争剧烈,启顺在那里的营业额每月只能做到3000多元新币,而公司的开销却高达11000多元新币。由于业绩不佳,推销 员纷纷呈辞。为寻找问题的症结,李斯仁极力挽留这批业务员,并请他们带自己去调查产品滞销的缘由。然而当他到杂货店勘察实情时,老板们不但把他拒之门外, 还劝他打消做这门生意的念头。李斯仁谦虚地与他们攀谈,终于了解清楚了:在新加坡,卫生纸利润微薄,市场竞争也激烈,如果杂货店稍微提高售价,顾客就不愿 再度光顾。此外,卫生纸占用店里的空间也很大,无利可图,老板们便都不愿意摆卖新品牌的卫生纸。

针对杂货店老板的苦衷,李斯仁换位思考,终于构思出一套对策:做生意首先讲究的是利润,在新加坡市场,卫生纸利润很低,那么启顺纸厂就不通过批发 商,而是直接在杂货店寄售产品。这样一来,启顺纸品给杂货店带来的利润就显著提高了。有了利润做杠杆,自己就可以说服杂货店老板,把启顺的卫生纸放在柜台 前,向顾客推荐,并且只摆卖启顺纸厂的卫生纸。这样“占空间”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启顺可以把旗下的卫生纸打造成不同的品牌和包装,分配到同一街区的不同 杂货店,一种品牌只寄售在一间杂货店。消费者“货比三家”,不肯再光顾价格较高杂货店的问题也解决了。

带着新拟定的策略,李斯仁胸有成竹,开始一家家拜会杂货店老板。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和员工不辞劳苦,白天吃盒饭、夜晚睡仓库,终于用诚恳和详尽 分析与解释,赢得了杂货店老板们的支持——几乎所有杂货店,都愿意代销启顺的纸品。半年后,启顺卫生纸销量持续上扬,并成功在新加坡占据了约70%的市 场。

到1988年底,启顺纸厂生产量已经供不应求:机械数量一直增加,营业额不断攀升。为提高公司的规模与素质,李斯仁聘请了一班专业人士来全权接管生 意。接下来的几年,公司不断投资引进新机械,纸厂营业额也平稳增长。可转眼到了1999年,他发现公司的银行欠贷高达6400万令吉,全年利润却仅有 1000万令吉左右。而原因则在于“专业人士”虽然设定了生产与销售目标,但却没有为员工提供任何协助与辅导,只是一味强制员工必须完成任务,结果造成员 工士气低落。由于李斯仁对公司的赢利状况和“专业人士”的管理方式非常不满,“专业管理人员”自动辞职,纸厂重任又落到他的肩上。

 

重新接手之后,李斯仁在企业内大面积对员工进行晋升和加薪,并且依据自己的管理方式认人(认清每位员工的优点与缺点)、用人(善于利用每人的经验、 知识、能力;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职位上)、纳人(接纳别人的意见,取优汰劣),重整团队。到了开会时,他惊讶地发现,员工们提出的个人意见和建 议,90%都对公司有利,可以提升公司整体素质。“为什么之前都没有人提出这些建议?”他深感纳闷。员工们解释说,以前的上司只会强迫员工达到生产与销售 目标,有问题也不提供协助,只为己邀功、诿过于人,更出言不逊侮辱员工。所以大家宁可明哲保身而罔顾公司的利益。

李斯仁深深领悟: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领导者务必要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模范。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不单只是以每年所赚取的赢 利来衡量,而是取决于该企业是否对投资者、全体职员、消费者以及社会大众负责,是否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因此,身为启顺企业的董事经理,他不向公司索取 应酬费,也不住五星级酒店、不坐头等机舱。启顺企业虽然实行分红制,将赢利分发给高层职员,但他分文不取,以让其他高层职员获得更多赢利,进而增强企业凝 聚力。

就在李斯仁忙于重整公司的时候,那些离开纸厂的“专业人士”心存不甘,竟跑到启顺债权银行的高层那里诋毁说:李斯仁是个不谙经商之道的Old Chinaman,启顺两年内必定破产,其欠银行的6400万令吉可能无法偿还。债权银行的五位高层职员于是跑到启顺纸厂咄咄逼人、施加压力。对方来势汹 汹,李斯仁沉着应战,他说,“我是公司的创办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运作,包括机械构造都了如指掌。当我把生意委托予这些专业人士时,公司已经稳健成长,赢 利日增,而且生产量供不应求。所以这些无凭无据的指责对我很不公平,你们必须给我一个尝试的机会才算公道。”银行高层职员于是要求李斯仁每个月呈交盈亏账 目给他们过目,他欣然接受。6个月后,启顺每月赢利较过去增加约80万令吉,次年利润从1000万令吉左右大幅增加至1900万令吉左右。接下来的数年之 内,公司利润继续节节上升。2003年,启顺企业的赢利高达2800多万令吉,公司股票也在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上市。

2008年,金融海啸登陆马来西亚,困难面前向来长袖善舞的李斯仁再度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这年年底,经济低迷导致废纸市价急剧下滑,启顺趁机囤积 了数万吨废纸。数月后,废纸市价回弹,李斯仁从低成本中实实在在获得利润。直至今日,他依然自豪宣称:金融海啸非但没给启顺集团带来巨大冲击,反而让企业 占尽优势。

经历过创业生涯的无数风浪与起落变迁,李斯仁深深体会到:市场就是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因此作为企业领导,必须精通本行,透彻了解掌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个运作和机械构造,这样一旦发现弊端,马上可以亲力亲为,对症下药进行改革。否则,企业终必遭受挫折。

财富取之社会也用之社会

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同时,对于生命的意义,李斯仁也有着不同层次的追求。高二拿着高中毕业文凭黯然离开学校的那一幕,李斯仁总也不能忘怀。因此,多年以来,他热衷于教育。他认为唯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类的思考模式,进而铸造美好的人生蓝图。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秉持着“教育领航,成人成才”的理念,启动“爱心助学计划”,李斯仁立刻出来赞许,并积极对中国贫困学生进行支持与捐助。他说,个 人力量是微薄的,要推动爱心教育发展,必须群策群力,聚沙成塔,方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他希望,自己的行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凝聚更多工商团体和群众 的力量,带动中国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让更多贫困儿童受教育,以改变个人、家庭的命运,进而推动国家未来发展。

在马来西亚,他对教育事业同样关注。马来西亚独立后,宪法虽然规定华人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文化,文化政策也“原则上尊重多元传统”,但落实起来官方 的偏差却非常大。1962年,马来西亚政府实行新的教育法令,把中学划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给予津贴的国民中学,这类中学以马来学生为主,用马来语教学; 二是原来接受政府津贴的准国民中学改名为国民型中学,这类中学以华族和印度族学生为主,用英文或马来文教学;三是原接受政府津贴的华文中学,但这类中学如 不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将得不到政府津贴。马来西亚现有61所华文独中,他们因为坚持母语教学,拒绝改制而被迫自行筹措办学经费。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经 费因此也几乎全由华人社会承担。李斯仁深信,没有华文教育就不可能发扬华人文化。在维护华教的旗帜下,他义无反顾出钱出力,支持华文独中办学。看到华校生 申请升学贷款非常困难,1994年他就设立李斯仁贷学基金,对品学兼优的华人子弟上大学提供免息贷款,同时也支持华文独中的学生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深 造,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目前,贷学金总额已超过1000万令吉,共有接近800名学子受益。

此外,李斯仁还推崇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如“礼运大同篇”所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他为30余户不幸的贫困家庭提供每户每月300至800令吉的生活费。除个人投入于慈善和 教育事业之外,启顺企业也将3%净利作慈善用途。

关于财富,李斯仁的解释也很有意思:贪由“今”与“贝”组成,充其量不过是“今天的宝贝”而已。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最终肯定带来恶果,因为没有德行 作为基础,将富不过三代。与其留钱留财予后代,不如聚德聚福给子孙,让他们受用一生。培养孩子的品行、道德与人格,鼓励他们造福、惜福而不消福。在他看 来,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之后,应尽力降低对物质追求的欲望,努力开拓精神资源,将金钱用于慈善、教育事业上,人生才过得充实有意义。

 

或许正因为李斯仁一贯的慈善举措和对世间财富的豁达态度,1997年,马来西亚德教会济阳阁在一次扶鸾活动中,竟指名道姓选任他为副阁长。2001 年,他所信仰的德教会师尊赐他“仁德”的德号,这又让他想起童年的一桩往事。李斯仁3岁之前,其实名字为“龙仁”。3岁时他在屋前玩耍,一位素未谋面的老 伯伯伫立一旁,目不转睛地注视他。他母亲感到恐慌,急忙跑过来将孩子抱起。老伯伯便向这位母亲询问孩子的名字。母亲回答:“龙仁”。老伯伯说此名不佳,建 议其将孩子的名字改为“斯仁”,母亲欣然接受。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德其实离我们不远,只要有诚恳的意愿,那么仁德就会活现 于前。2001年德教会师尊赐的“仁德”的德号,显然与圣人之言的内涵不谋而合。而斯仁斯德此时已成为李斯仁毕生处世待人的主导。

随着年岁的增长,近年李斯仁开始关注起“健康”。他感觉,现在人类正面对严重健康威胁,化肥及杀虫剂的滥用造成土壤机能败坏,粮食产量降低;蔬果食 品所含的农药残留物不但致癌亦引发各种疾病。以马来西亚为例,每年至少有4万人患癌,每天被证实的癌症病例为110宗,每小时有至少5人死于癌症。这些数 据揭发了人类在剥削大地资源的同时,亦将自己推上灭亡之路。

2006年,秉持着“人人有机会获得健康”的宗旨,李斯仁成立了“仁德有机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他招揽有关领域的专才,凝聚各方面的经验、知识和力 量,设立有机菜园、有机菇类与灵芝、蛹虫草(又称北冬虫夏草)培植场、及符合良好操作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简称GMP)的工厂,大刀阔斧地向绿色食品的领域进军。

他在有机蔬菜园圃里设立18座大型菜棚,以砖墙和纱网隔离害虫,减少有害生物的入侵。为了创造良性养分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他充分利用培育食用菌与 药用真菌后残留于太空包中的废料,如木屑、麦糠与碎玉米等作为有机肥源,混合鸡粪拌匀,然后以高温堆肥,让混合物发酵。由于制作过程中通气良好,有机物质 腐熟快,加速养分的分解与释放,让土地恢复生机。使用堆肥的各种有机蔬菜都蓬勃生长,菜园也一年12个月内不断种植生产,符合经济效益。这些以纯有机方式 生产的绿色食品,毫无化肥与农药污染。消费者吃得安心、享受健康,李斯仁也从中获得了巨大满足。

令人钦佩的是,致力于仁德有机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李斯仁完全没有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是纯粹源于对理想的追逐。在希望“仁德食品”能让人人都获得健康 之余,他发下誓言,要把仁德所赚取的赢利全部用于赞助马来西亚61间华文独立中学及李斯仁贷学基金。他希望,仁德有机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能够长远地作为大马 华文独中及李斯仁贷学基金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支柱,并在未来扩大受益圈,让莘莘学子受益,成人成才,将来奉献社会、造福人群。

纵观李斯仁所走过的历程,似乎可以用他自创的一句人生格言来总结:时时有正气、义气、骨气,方能走好运气!

http://www.huashangtaolue.com/huashanggongxun/detail.php?infoid=320

Related Stocks
Market Buzz
Discussions
1 person likes this. Showing 3 of 3 comments

tjhldg

one of the few entrepreneur that i respect .

2013-10-28 00:02

bsngpg

So touching!! Now on, I put NTPM into my research radar and will buy NTPM next round as a respect to 李斯仁 and his “仁、德”.

Anybody know profile of his successor? If his successor has 50% of his good traits, it is safe to invest already. I need to know his successor as I do not want “once angel leaves, devil comes”.

2013-10-28 07:27

jawplace

Post removed.Why?

2020-10-09 00:05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