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高收入國不是夢?高收入vs高物價

Tan KW
Publish date: Wed, 22 Jan 2014, 11:17 AM

2014-01-20 17:11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定義,高收入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大約多少?

a.1萬7千美元
b.1萬5千500美元
c.1萬2千600美元
d.2萬美元

答案:c

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每年的7月調整每年估計的人均總GNI。截至2013年7月1日,世界銀行對收入的定義為:

低收入:

1千零35美元或更少

低中等收入:

1千零36美元至4千零85美元

高中等收入:4千零86美元至1萬2千615美元

高收入:

1萬2千616美元或更多

實例:

審計員阿欣每月淨收入逾4千令吉,按數字來看,阿欣其實經已達到大馬高收入國人均收入水平,但大馬薪酬原地踏步,物價卻愈來愈高,官方通貨膨脹率雖約2%,她感受到的通膨率卻高達10%,每月繳付逾千令吉的房貸後,她已淪為城市典型的“月光族”。

比較剛畢業的阿通,在社會打拼了一段日子的阿欣雖不是無殼蝸牛,但在百物喊漲,就是薪資不漲的今天,她已和許多所謂的高收入群一樣,不知不覺成了經濟學家所形容的“脆弱族”。

高收入國對她又有甚麼意義?國家定義的“高收入”,不見得是個人定義的高收入。在大馬步向高收入國的同時,這同樣是個大問號。

《高收入國不是夢》的系列2,將和你藉大馬收入增幅和經濟成長,共同剖析這場高收入國的數字遊戲,看大馬人為何對高收入國目標無感。

若以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經濟體-人均年收入達1萬2千616美元(約4萬零300令吉)或以上、大馬2012年人均收入達3萬令吉來看,大馬要在6年內趕上高收入國的收入水平確實不難。

這話怎麼說?我們先來看看早前出爐的經濟報告書。

大馬經濟報告書顯示,大馬2013年的人均收入估計上升4.2%至3萬2千144令吉;2014年的人均收入則預計增加6.2%至3萬4千126令吉。

按這官方數據,大馬絕對具備了高收入國的潛力!

如你還是不信,就讓和息息相關的僱員公積金局(EPF)告訴你。大馬人的收入基本上和經濟成長一致,並已超越通膨,1990至2012年期間,大馬人的每年薪水,自7千零39令吉增至3萬1千426令吉,平均增幅為每年約7%。

你再不信,那就請問大馬統計局。

大馬人均收入東盟第三

根據大馬統計局,從2005年起,大馬人均收入為東盟第三高,次於新加坡及汶萊。大馬去年的人均收入達1萬零402美元,比東盟平均值高出3倍。

不過,統計局也提到,新加坡及汶萊的同期人均收入卻分別比大馬高出5倍及4倍。

樂觀數據稍微動搖了,或許,我們該請教較為中立的調查機構。

韜睿惠悅(Tower Watson)最新調查指出,包括大馬的發展中國家明年薪金增幅或介於6至9%,然而,韜睿惠悅早前的整體總報酬調查也披露,大馬過去10年的薪酬一直在5至5.5%之間的漲幅中苦苦掙扎。

大馬人平均薪酬
漲幅5至6%

大馬評估機構(RAM)首席經濟學家姚金龍依大馬人均國民總收入8千420美元計和世界銀行高收入國的定義1萬2千476美元分析,若要達到高收入國,大馬通膨調整後的人均收入成長只要達每年4.5%,就能在2020年達到高收入國。

大馬在亞洲金融風暴(1988和1997年間)前人均收入成長率為7.1%,但在全球金融風暴前(2003和2008年間)人均收入成長率為5.1%。大馬人均GNI於金融風暴期間(2009年)一度萎縮1.4%,之後連續兩年每年僅取得3%的實質增長率。

“大馬要達到高收入國的成長率並不難,但成長速度能否持續,卻是關鍵挑戰!”姚金龍坦言,整體而言,大馬人目前的平均薪酬漲幅介於5至6%。

若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而言,姚金龍表示,大馬GDP成長若每年達5.8%,就能夠達到高收入國。

大馬目前的GDP成長介於4至5%,政府也樂觀看待大馬近年的經濟成長破5%。

但是,大馬研究經濟學家胡瑞玲提醒,隨近年經濟料放緩,大馬未來數年的經濟必須迎頭趕上,才能在2020前達到高收入國1萬5千美元目標(經濟轉型計劃的目標)。

“由於大馬現面臨財政壓力,要達到高收入國目標可能是更大挑戰,因大馬人均收入必須每年成長653美元,才能達到上述目標。”

若簡單的一組數據就能夠反映一國人民的真實生活面貌,恐怕言過其實。這就是為何,最近多國針對“無感經濟”去評估“GDP的含金量”,更重視人均的可支配所得,而非冷冰冰的經濟成長率。

所以,綜觀上述有望邁向高收入國的數據,大馬人為何對經濟成長和高收入國無感,最大問題相信許多人心裡有數,那就是收入增長趕不上物價上漲步伐。

月入低於4千皆是“脆弱族”

大馬經濟研究院(MIER)執行董事查卡利亞受訪時娓娓道來,大部份人感受不到經濟碩果,相信是生活成本日益上升的原因。

“生活成本不斷攀升,尤其是產業價,`收入水平趕不上物價水平’,反成了大部份大馬人的心情寫照。”

他進一步分析,這正是為何政府輔助國民時,焦點不再是貧窮人士,反而是新崛起的“脆弱族”,而今天,凡是每月收入低過3千至4千令吉者,皆是所謂的“脆弱族”。

他也提到,大馬家庭債務高企,意味大馬人其實是舉債渡日,購買力非源自收入,若家債繼續攀升並達到危險的水平,這將波及日後的經濟表現。

過去外圍的經濟條件,令政府不斷刺激內需,導致家庭債務節節上升,家債佔GDP比重已逼近84%。

“然而,現在經濟成長了,國民因貸款太高,被迫辛苦工作,這對他們公平嗎?”

他指出,家庭收入逾80%來自薪酬,但薪酬增幅未隨生產力走高而提高,是許多大馬人的無奈。

他甚至擔心,一旦升息,借貸高的家庭將受打擊,進一步動搖大馬人,尤其是低收入群的收支能力。

人均GDP不足5%

另外,儘管大馬近年的GDP成長都達5%,惟若以人均GDP而言,大馬的人均GDP其實不足5%,這也是為何整體經濟成長無法刻畫出人們對經濟表現的真實感受。

根據亞洲發展銀行,大馬2005至2010年間的人均GDP,除一度在金融風暴期間陷入負成長,間中的漲幅差距也不大,皆不足5%。

大馬1990至1995年的人均GDP成長率為6.7%,但1995至2000年期間卻挫至2.3%,2000到2005年期間微增至2.5%,惟到了2005至2010年時,也僅達2.7%。

此外,綜觀東盟6國2005和2011年間的人均GDP,差距甚大,新加坡和汶萊的人均GDP最高,達4萬8千美元,然而,其他國家包括大馬、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人均GDP,不到新加坡和汶萊的一半。

馬來亞大學經濟和行政學院主任李活安指出,若以整體GDP而言,大馬確實表現不俗,只是,若以人均GDP來收,大馬近年的表現不如區域。

他也認同,收入趕不上產業價和生活成本的成長步伐,才是大部份國人的心聲。

“再說,大馬的人力市場一直面臨外勞過多的結構問題,說不定外勞才是GDP的推動者。”

收入每年變動
微通膨節節升

至於通膨是否吃掉國人的收入?在經濟學家眼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通膨率,所以,通膨是否吃掉收入?沒有絕對答案,而是因人而異。

姚金龍提及,大部份大馬人的無感,可能源自收入的成長緩慢,需要較長的時間去感受,反觀,大家對通膨的感覺往往較為直接和強烈。

“收入每年變動不大,國人是很難感受到的,通膨卻往往迅速反映在物價上。”他說,通膨往往令國人覺得吃不消,因像電費起價15%,家庭心中的通膨率可能逾10%,惟實際上反映出來的平均通膨可能只是3%。

他解釋,通膨和收入比胥視個人消費習慣,城市的通膨成長步伐一般較快,一些家庭,若經常在外用餐並購買高檔產品,感受到的通膨率當然也較高。

“通膨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具爭議性的數字,即便是發達國家。”

聯昌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李興裕也提到,通膨難有一定指標,因每個人的通膨感受都不盡相同,若依本身的通膨感受去評估,有些人可能是7至8%,一些人甚至可能達10%。

他不否認,生活成本高漲是大部份人無法感覺到經濟改善的主因,惟人們對經濟的感受,也應以不同的收入階層來看。

中等收入壓力較大

他指出,中等收入因未獲得政府的輔助,所以面對生活成本的壓力較大,不過,那些接受政府“一個馬來西亞人民援助金”(BR1M)的低收入群,就自政府的政策中受惠。

姚金龍也提到:“一個人生活水平和財富的提高,或平均收入提高,並超過通膨率,就是一個最好的指標。”

結語:

有人說,反映民間生活指標的“庶民經濟”其實更能反映經濟的興衰,或許此話非絕對,但應該可以作為政府邁向高收入國時的參考。

無論你認不認同,大馬絕對具備晉升高收入國的條件,只是,高收入國的背後,會否是1%的富豪面對99%的窮人?讓下一期“高收入是否有名無實?”給你答案。

(星洲日報/財經‧文:陳曉雯)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1 of 1 comments

limko1

How do you feel being a pauper living in a high income nation? Your income may be stagnant or at best growing at snail pace, while the cost of living escalates at exponential rate? Rich country poor citizen!

2014-01-22 12:42

Post a Comment